oldyang博客

这里是oldyang(老杨)的博客,欢迎光临!

科研文献审稿经验心得分享

发表日期为: 2015-12-8

初衷

在实验室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能从导师那里接到一些审稿文章,而后进行一些审稿工作。开始几次审稿的时候我自己都还没有发过文章,文献读的也少,因此,吃力程度可想而之。借助google在网上固然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资料,其中很多帮助很大,但是大部分资料都是审稿回复的一些基本语句,还有就是,学术大牛对在投文章如何看待审稿意见的建议。 我一直以为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过程而言,开始的时候总是有其特殊的困难,因此对于开始一项学习而言,需要最入门简单的教程。而对于审稿工作,每个研究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或者是更一般的无从下手的迷茫。笔者自己面对新工作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干什么而拖到Deadline的最后一刻,利用Deadline生产力原则来完成工作,不过我知道,这当然是不好的,事物的学习还是遵从它自然的规则更好。因此,写这篇随笔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审稿心得,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希望对初次进行审稿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一点点帮助。

审稿的基本概念

考虑到这是一篇基础性文章,请允许我不厌其烦的介绍审稿的诸多细节,虽然对于很多人特别是经历过科技文章写作投稿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堆砌,但是,我回忆自己学习经历的初期,确实对“审稿”,“期刊”,“编辑”这些基本概念也是要一点点的查过来的,因此我想对于初学者,这种基本的介绍还是有帮助的。 首先是出版社(比如 Elsevier, Wiley等都是著名的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社是一个商业组织,出版社旗下有很多的期刊,这些期刊上面刊登着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期刊关注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而出版社负责组织这些期刊。可想而知,科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般是复杂的,而且针对具体的领域又很有深度,管理好一个期刊使期刊可以真正促进对应的学科进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出版社也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情是如何保证自己期刊文章的质量。而审稿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说明一下文章发表的流程,从文章产生的角度,首先最开始当然是研究者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并投稿到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然后期刊的编辑会接收到文章,编辑的工作就是初步检查文章的内容并确定这篇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发表要求。由于文章多涉及专业的研究内容,因此,编辑在确定文章的研究课题大致符合期刊要求之后,需要进一步对研究质量进行检查。编辑会在这个文章对应的研究领域里选择若干名专家,将文章发送给这些专家,由专家对文章的研究价值、创新性、研究严谨性进行评审,并给出审稿意见,这些审稿意见会返回给编辑和作者,一方面帮助编辑判断该文章是否适合发表,另一方面帮助作者完善其研究。当一篇稿件送到研究者手中时就形成了审稿的工作。

审稿的意义

说明了审稿的作用之后,来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审稿呢?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高大上,有点近乎哲学的意味了。不过,其实还是很简单的问题。讨论为什么要审稿之前,我们来说一下“学术共同体”。这是一个稍微抽象的概念,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的集合。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时间长,工程庞大,内容繁杂,稂莠不齐,同时还经常会反复,因此,科研工作非单一个人、组织、甚至是国家可以完成的。所以,科学研究者们互相帮助,有时获取资源,有时提供帮助,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科学研究进步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则这就是学术共同体了。 对学术共同体有了了解之后,其实很多科研中遇到的概念都可以很好理解了。比如,为什么学术造假时非常恶劣的行为?那是因为造假的研究结果会在学术共同体内传播,影响很多人的研究,甚至将一个学科引向错误的方向毁掉一个学科。为什么研究成果一定要以发表论文的形式来表现?那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发表出来,才能使学术共同体内的其他人了解到你的研究,从而帮助整个学术共同体推进研究的进程。 解释完上面的内容,审稿工作的意义也就很好理解了。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来说,审稿工作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义务。就像Google Scholar首页上那句话一样“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可以很容易的想见,如果没有大量优质的文献支撑,一个研究者很难了解自己到研究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重点,没有对当前的研究进展的了解作为基础的话,创新的研究成果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每个研究者需要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对自己研究专业的知识、经验帮助其他科研工作者完善他们的研究工作,或者提出批评、或者提出建议。同时帮助编辑判断研究工作的价值,一定程度上防止有问题的文章发表出来。 是不是很有责任感?其实,对于审稿人而言,审阅他人的文章也是自己学习进步的过程。不同观点看待一个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创新的想法。

需要完成的工作

既然本文想着重介绍的是入门,那么就来说说针对一篇审稿我们要做什么。 首先,拿到一篇审稿的第一步,了解审稿的期刊来源,期刊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同时了解文章作者的背景信息,包括这个作者的研究领域,所在的单位,之前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针对入门的同学,再补充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哪里去找这些内容呢?如果是中文审稿的话用作者的名字一搜也许就找到了,如果是英文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查找信息的方式就是把英文当成你的母语设置关键词去检索你需要的信息。很多研究生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开始的时候对英文很头疼,不过和其他所有的学习过程一样,只要坚持其实很快就能适应。这里说明一下了解任何一个作者的捷径,就是看作者发表的文章,这个相当于第一手资料,快速的浏览作者的文章的题目、摘要、图片你就可以了解作者。很多时候拿到的审稿和我们自己的课题稍微有点远,因此我自己的经验是先通过作者之前的研究了解基本背景,这样读的时候,更方便发现文章的研究重点而防止自己的精力被不重要的细节分散。 然后,仔细阅读文章全文。所谓仔细阅读全文的方法因人而异,有些人会逐段读,而我自己因为经常被人打断思路,而且我读英文比较慢,因此我会先和看一般文献一样快速通读,了解文章到骨架,然后细致阅读补充内容。审稿阅读的和一般阅读是不同的,因为你是有目的,所以需要“带着问题读”。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是什么?创新点是什么?当前研究的瓶颈或者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方法?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如何用他的实验支撑结论?作者使用的方法是否可行?作者的数据是否可信?带着这些问题会帮助你更好理解文章,这中间也需要阅读相关的文章。 最后,阅读完之后就是要给出审稿意见,指出作者需要修改的错误,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帮助作者改进他的文章。另一方面对于不合格的文章需要给出拒稿意见,要指出作者的问题。

对文章进行评价

对于一篇文章,需要给出处理建议,一半包括小修(Minor revision)、大修(Major revision)、拒稿(Reject),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给出处理建议呢? 对于一篇科技论文来说,文章的基础应该是科学的严谨性,严谨性在于理论多选取、方法的可行性、甚至是数据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创新,文章的核心工作不应该是重复性的,应该是全新的,同时创新性来源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改进不能是凭空产生的,对于一篇合格的文章,引言部分需要核心论证的就是文章的创新性,因此,不合格的文章大致是以下三种情况: 1. 没有创新性; 2. 数据不可信; 3. 研究工作没有意义。 如何发现和说明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审稿人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动笔计算文章中的数据,认真的分析文章研究结论的合理性。我个人经验是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旦你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你就不会被作者牵走。更重要的是,你的观点和作者不同的时候,你就就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帮助你分析和这个审稿相关的文献,加深你对作者研究内容的理解,最终使你可以更加客观评价审稿文献。

结尾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审稿工作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后来人有帮助。